現域

以發源於中央山脈的朴子溪及八掌溪為天然界線,嘉義市的城市發展與其水文系統息息相關。溪流作為城市發展中那條隱而不見的軸線,在時間、空間與事件多重意義的交疊下,也形塑出嘉義城市中的公共空間。

 

公共空間經常被理解為現代化的象徵之一,也是見證人類作為群體動物重要的存在。如同美國都市學專家威廉·懷特 (William H. Whyte, 1980)所提出的「公共空間的出現是人類在城市裡追求及塑造社交社會的一種實體表象,故此,它會以連接活動的通道、分享訊息的節點及共享文化活動的平台而存在。」

 

2021台灣設計展在嘉義- 嘉義市立美術館透過「現域」展,藉由六組設計團隊的視角,以設計作為方法,觀照嘉義市依附在水文脈絡而生的記憶與空間,試圖探索那些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可見與不可見的,及其表面之下的精神象徵及文化符號,進而推敲出對城市生活未來的想像。

 

水文的線索,回應的是歷史、人文與記憶的伏流——如中央噴水池是嘉義人的精神象徵,紅毛井是市內現存最古老的歷史遺跡,在荷蘭東印度公司派駐人員開鑿建設水井之後,自古即是諸羅山社社交往來的場域。著名的嘉義公園,經歷了1906年的梅山大地震,當時的城市改造計畫(當時稱為「市區改正」)將公園遷居至有天然野流流經的崁仔頂丘陵地上,造就了這百年公園獨樹一格的地景樣貌。座落於東北側的樹木園,也從日治時期繁殖橡膠苗木的實驗場,轉型為成城市中休閒遊憩的綠地,因著阿里山林業發展應運而生的杉池(貯木池),昔日也是兒童嬉戲、大人垂釣之所在,今日雖已不復存在,卻是嘉義林業發展的重要見證,儲存的不只是木材,更是常民生活的記憶點滴。 

 

除卻那些習以為常的,設計師們重新賦予歷史與常民生活更多詮釋與再造的想像,希冀用不同的方式開啟大家思考公共空間的存在與意義,也期盼藉由對話的開啟,讓大家對嘉義能夠有更多元的理解與認識,積累其城市內涵。
展覽日期:2021年12月18日~2022年2月27日
展覽地點|嘉義市立美術館

 

參展設計師|(依照姓名筆畫排序) 
吳柏翰 / 民製所
祁孝霖 / 民製所
宮保睿 / 實踐大學工業設計系專技助理教授
徐景亭 / 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創辦人
張家翎 / Messaging Leaving 創辦人
曾熙凱 / 實踐大學工業設計系專技助理教授 / studio shikai主理人
當若科技藝術

 

主視覺設計|形容事物所

 

指導|經濟部、嘉義市政府、文化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法務部、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主辦|經濟部工業局、嘉義市政府文化局
執行|台灣設計研究院、台灣經濟研究院
協辦|法務部矯正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
Tags:
,